景德镇文明网欢迎您!

传承荷塘精神 大兴干事创业新风

作者:许荣崽 来源:景德镇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03-08

2015年10月27日,由中共景德镇市纪委和中共昌江区纪委联合策划制作的崇廉尚德主题纪录片《走进荷塘》在昌江区荷塘乡正式开机拍摄。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看到这样一番庄严景象:在荷塘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来此瞻仰的党员干部正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并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在红色记忆展区,来此学习的干部职工正在参观图文资料和历史实物,深入了解荷塘红色历史及革命先烈事迹;在农垦旗帜展区,党员干部通过聆听讲解员讲解,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荷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井冈山精神有了新的更深的领悟。
   “下放荷塘,建设荷塘,不见成效,不回家乡”
    那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
    1957年12月13日晚,鄱阳县赣剧团内座无虚席。主席台上,32名青年发出庄严的誓言:“下放荷塘,建设荷塘,不见成效,不回家乡。”他们响应中共江西省委开发山区、建设革命老根据地的号召,揣着兜里仅有的3000元贷款,一个人一个包,满腔热情来到荷塘,挥洒青春年华,奉献辛劳才智,使得荷塘这个山高、水冷、路狭、田瘦的穷山沟,变成了山青、田肥、路宽、场兴的新垦区,被誉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
    “没房住,怎么办,我们就上山砍竹子,割茅草,盖棚子住;没有床,用木棍和红藤扎成铺,四角钉下木桩支起床;没有菜吃,用盐水拌饭,利用空余时间开荒种菜;没有生活用具,砍下竹筒当碗,劈下竹枝当筷;运粮食没有箩筐,我们就用裤子扎成口袋,用它来背粮;没有......”作为荷塘垦殖场“垦荒牛”的叶犀牛,对当年战天斗地的场景如电影放映一般,历历在目。8旬多的他头发银白,虽然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痕,但精神矍烁,眼睛炯炯有神,衣着简朴却又庄重,衬衫的扣子一扣到顶,全身上下都散发着老干部的气息,凝聚着不屈的毅志。
    “除了路,就是吃饭的问题。1959年冬天,改造低产田的战斗大规模打响了。我们场党委书记、场长带领职工脱下鞋袜,下田开沟筑坝。山区的冬天,格外寒冷。这样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过了正月初三又动手干。”叶老不停地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路通了,羊肠小路变成了公路;粮食增产了,冷浆田变成了‘铁饭碗’;山上有经济林了,荒山变成绿洲了......”一谈到当年的喜人变化,叶老声音愈发响亮,颈头更足了。
    据统计,创业者们用了7年的时间,荷塘垦殖场从成立以来至1965年,短短的七年间,肯复油茶、毛竹13000多亩,营造用材林10000多亩,改造冷浆田3200多亩,粮食亩产由建场前的394斤提高到772斤,粮食总产量翻了一番,渔业和其他副业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在荷塘红色记忆馆内,发现一张1965年7月11日的《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文章《荷塘——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同步发表社论《发扬南泥湾革命精神》,见证着当年号召全国农垦系统学习荷塘精神,荷塘成为一面与大寨、大庆齐名的农垦旗帜。
    “依靠钱办不到的事,依靠群众可以办到”
    在通往荷塘坞的路上,一台挖机正在依地势机械作业。“现在有机械是快多了,但听村里的老人讲,当时进出荷塘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那时真是苦,1959年春节一过,全场一千多职工便上工地,抢修公路,手提肩挑,劈山开路,日夜奋战,用了180天,在没有任何机械的帮助下建成了一条长十一公里的山区公路,真不容易!”正在现场施工的小伙童志兴说道,”为了更好地开发荷塘,我们村民自发捐了钱,把现有的路面再拓宽,让更多人来荷塘参观、旅游,我们的小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自力更生,是荷塘垦殖场开发发展的‘传家宝’,是破解万难的‘金钥匙’,是我们党群众路线最生动的实践。”土生土长的荷塘乡党委书记彭金岭对荷塘精神有着更深的体会。
    乡干部们进农村、串农户,解疑释惑、帮困扶弱,发放一张“便民服务卡”,记好一本“民情日记本”,建立一份“民情档案”……近年来,荷塘乡党政班子确定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具体举措,形成了一套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
    虽然乡里现在经济还比较紧,但新一辈荷塘人秉承创业人的精神,心里装着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问计于群众,利用群众的力量共同建设“文化、生态、宜居、幸福”荷塘。
    荷塘境内,山青、水秀、路平,宛若世外桃源。现存大量红色遗址,古民居、古驿道、古桥、古碓星罗棋布。山林资源丰富,引资丛林穿越、骑行项目;水力资源独特,搞水上漂流;绿色食品好吃,办起农家乐。
   “为了生活,为了照顾患病的侄女,张木桂不得不走出家门,学着做起小买卖。卖菜、卖甘蔗、卖绿豆汤……”金家弄社区宣讲员石蕾声情并茂地把“最美婶娘”张木桂的感人故事娓娓道来。前不久,亲身感受了“小巷讲堂”的小巷风情,每个故事里都有主角,或孝老爱亲、或助人为乐、或教学有方、或爱管“闲事”,从278条历史文化里弄里付出的故事,听着平凡,却能触动心灵,闻香清雅,但意味深远。这些,都有着荷塘建设时期的影子,是荷塘精神的延续。
    正是为了群众,想着群众,一些办不到的事,能够很好的解决,涌现了一批李金霞、余梅、杨启村这样一批群众公认的基层好干部和先进典型,将群众的事办的妥妥的。  
   “困难重重,领导带头就好办,‘干’字当头就不难”
   “我们要发扬荷塘精神,坚持干字当头,敢啃‘硬骨头’,白天不行就晚上,以心交心,真情服务,把征收政策说深说透,和群众算好经济帐、政治帐,用真心热心感化他们。”2月13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昌江区就召开干部会议,动员全区力量,全力打好景德镇市西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征收攻坚战,利用荷塘当年“抓晴天,抢阴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当两天”,“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晴天赶早摸夜不停干”愚公移山的精神,正月初六开始,抽调的200余名干部就深入项目一线,由县级领导带队,进村入户做好项目征迁工作,推进这项利民、惠民工程的实施。
“我们不会说什么话,就想说感谢我们政府,真心的谢谢政府,圆了新房梦,政府是为我们做好事啊!”通过干部的动员,作为项目征收第一人的李咸强的父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像李咸强这样积极参与征收、享受征收成果的还有很多。
    一直以来,世界瓷都盛名与城市残破面貌不匹配的尴尬局面始终没有得到破解。“搞建设、要发展,什么时候都缺钱,都有困难,要把钱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2014年,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的刘昌林认为,荷塘创业者的事迹和精神是营养剂,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对照先辈先进”的生动本土教材。
   “要打造好新兴产业名片,做强陶瓷产业、做大航空产业、做优汽车产业、做旺旅游产业;要打造好历史文化名片,建设保护好御窑厂国家遗址公园,保护修复好老城区;要打造好对外开放名片,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大力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今年全市三级干部会上强调,要把总书记“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把弘扬井冈山精神与传承荷塘精神结合起来,转化为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提振精气神、呼唤真善美,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凝聚发展的正能量。
在瓷都大地上,一个个项目在推进,处处一派火热建设场景。
    “嗯,这个好,以后来这休闲更安全更舒适!”正在封闭施工中的莲花塘,引来无数市民的驻足谈论,都在期待一个崭新的莲花塘早日与全市人民见面。
    “中心城昌南拓展区南片区主干道路网工程,工程完成形象进度32.6%。中心城昌南拓展区主排水系统工程,西山路、瓷都大道排水箱涵全部完成,西城区多年内涝水患将成历史。西河防洪堤工程现已开工前准备工作,社会公共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含城市规划馆、市民服务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桩基已完成,边坡支护已完成。新区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部已上结构三层,科技桩基已完成,并开始桩基检测,小学部部分完成结构三层,体育馆基坑土方已完成,并完成边坡支护。”每隔数日,正在建设中的昌南拓展区都会向全市人民通报新城建设道路规划、市政建设、医疗教育等建设进展。
    总投资达140亿元的昌河汽车景德镇洪源工厂建设项目,历时一年半建设,项目一期一阶段工程于2015年12月27日顺利竣工,昌河第一款SUV新车型Q25同步下线,成为昌河复兴之路上的阶段性成果,规划到2018年年产能达到45万辆整车和30万台发动机。与此同时,昌河汽车九江产业园项目也在同日进行奠基,未来将具有25万辆(含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
   “荷塘秀美,仿佛一个画廊;荷塘风流,生长一种力量......”荷塘农垦精神到今天,已经过去了近60年,岁月带走的是年轮,带不走的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精神。
    荷塘精神是一面旗帜,照亮了像叶犀牛这样的老一辈,也照亮了我们新一代,需要瓷都后辈更好地去承接、弘扬这种精神,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为实现“中国梦”推波助澜。

上一篇 | 下一篇
关注“文明瓷都”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文明瓷都”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文明瓷都”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文明瓷都”,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jdzswmb”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